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鄭本岡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鄭本岡多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孫語霙營養師】近年來,水煮餐當道,許多號稱養生的便當店紛紛推出水煮餐盒,常常滑著健身部落客的instagram ,也會不時地看到水煮餐的蹤跡。

就營養師的觀點,「水煮」確實是健康、低卡的烹調方式,使用妥當,便還能達到減重的效果。但過度盲從或使用過度,其中存在的風險可真是不容小覷呀!

我自己偶爾也會隨性弄個水煮料理,食材選擇都是以原型態食物為主,熱量僅320 kcal,但整體GI值低,消化時間很長,吃完三小時無飢餓感,也分享給喜歡自己備餐人士!在健康與美味之間取得平衡點,才是長期維持美麗的秘訣,如果你有很棒的健康食譜,也歡迎與我交流與分享!

本文出自營養師愛碎念-孫語霙營養師《減肥一定要吃水煮餐嗎?均衡、低卡的水煮餐食譜分享》

【延伸閱讀】

  • 多吃魚不只變聰明,更能防癌護健康?6大關聯性一次看懂! 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溫建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